耳聋与助听器 / Deafness and hearing-aid
010-58614577
耳聋与助听器
Deafness and hearing-aid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耳聋与助听器 > 正文

什么是堵耳效应?

浏览次数:17  发布时间:2015-12-01

1正常情况下,外耳道和咽鼓管与外界的空气都是相通的。当这两处的通道出现堵塞时,人们会感到耳内发闷,有阻塞感。而堵耳效应的定义,是指由于外耳道被封闭而造成的低频骨导听阈变好的现象。

2产生堵耳效应的原理是当使用耳机、耳模或耳内式助听器时,会与外耳道内形成一个密闭的含气的空腔,当人体内产生声音时,部分声音通过听骨连等中耳结构及颞骨的鼓部传入外耳,引起外耳道的软骨振动。软骨的这一振动能量主要局限在125-500Hz处,因外耳道封闭被存留在外耳道内,此时,外耳道内的声压增加了这部分额外的声压也通过气导机制到达内耳,致使低频骨导阈值变好。

3声音过响:因外耳道被堵塞,人体自身产生的声音经过骨传导产生的声能部分滞留在被封闭的耳道内,这部分额外增加的声压也通过气传导途径传入耳蜗,耳蜗接受到了超出助听器参数设置的增益,因此感觉声音过响。
有回声:外耳道被堵塞后,当骨传导产生的额外的声压达到能传递到耳蜗的足够强度时,同时原声源通过口腔散发经助听器再通过气传导也到达耳蜗,这两个声音到达耳蜗的时间差至少 > 0.1S时,听者能感知到有回声。
声音失真:由于助听器堵塞外耳道后,中耳的阻抗发生了变化,以及助听器与耳的阻抗不匹配等因素,导致外耳道的共振峰的声学改变,听者会感觉声音失真。

4通气孔理论:低频的声音能通过通气孔进入耳道或离开耳道。也就是说,通气孔可以让外耳道软骨的低频振动能量散发出去,减少堵耳效应。通气孔的内径增加,长度缩短,对低频信号削减更多。
最小接触技术:耳内式助听器尽量做小,将其前端尽可能深的插入外耳道骨部,与骨部紧密贴合,其余部分不可做得太饱满,使其助听器或耳模与外耳道松散接触,使耳道与助听器或耳模之间有一定的缝歇,从而使软骨振动的能量可以通过这些缝歇发散出去。
5开放耳选配技术:助听器使用了细声管和耳道内置受话器的开放式圆耳塞。带孔的开放式圆耳塞使外耳道的软骨振动的能量释放出去,较好的解决了助听器有堵耳减少低频增益
6堵耳效应是一个古老而永久的话题。在验配时间中,我们发现堵耳效应不仅存在个体差异,在同一人的两侧耳都存在个别个体迥然不同的差异。堵耳程度与听者对堵耳的心理敏感度、承受度有密切关系。不断深入研究堵耳机制,寻找助听器应对堵耳的方法是我们听力工作者的职责。助听器验配调试中,仔细倾听配戴者的诉求,准确分析堵耳的原因,针对性处理好堵耳的问题,是验配师应该做好的本职工作。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