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与助听器 / Deafness and hearing-aid
010-58614577
助听器百科
Industry dynamics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助听器百科 > 正文

听力剥夺现象的影响

浏览次数:2  发布时间:2022-06-05
 对称性听力损失(根据纯音听阈和言语识别率)的患者如果仅单耳佩戴助听器,那么未助听耳的言语识别率可能在随后的时间里呈进行性的下降,Silman(1984)将这种现象称作迟发性听觉剥夺(late-onset auditory deprivation)。




 


1  听觉剥夺效应发生的对象

    早期的研究集中在中老年感音神经性聋(噪声性、老年性、耳毒性等)的患者,认为听觉剥夺效应只发生在中老年患者。听觉剥夺效应也可以发生在儿童,但是由于儿童听觉系统和语言系统发育的作用可能会抑制未助听耳听觉剥夺的副作用,其言语识别率也可能并不表现为下降,而是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升高,但是其升高程度应低于助听耳。随后Dieroff报告贝例对称性传导性聋的患者(慢性中耳炎或耳硬化),一半单耳助听,另一半双耳助听,结果显示未助听耳的言语识别率明显低于助听耳,而双耳助听的患者其双耳的言语识别能力测试前后则无显著差异。这说明传导性聋也可导致听觉剥夺效应。同样,一些研究证实听觉剥夺效应也可发生在混合性聋患者的未助听耳。总之,听觉剥夺效应可发生在不同年龄、不同原因所致的听力障碍者。

2  听觉剥夺效应发生的机制

    目前多数研究者认为双耳持续不等的声刺激是导致听觉剥夺效应发生的主要原因。当患者一侧耳佩戴助听器后,不再需要增大环境的声音,未助听耳不能受到充分的声刺激,其耳蜗传至中枢听觉系统的信号较弱,因此受到助听耳传出信号的压制,久而久之大脑似乎放弃了处理未助听耳传来的信息,以致产生听觉剥夺效应。大脑产生听觉剥夺效应后的解剖生理改变,目前的研究都是通过动物实验间接获得的。周围性听力损失可能引起中枢听觉系统的神经元变化,包括神经元对声音偏侧性或空间定位反应的重组以及因为周围感受器传向大脑的信号衰减所致的突触萎缩、变性或神经传导通路的改变。比如耳蜗毛细胞从蜗底到蜗顶是按高频到低频分布的,因此听觉中枢系统的神经元也按一定的分布与之相对应。当耳蜗某个频率的毛细胞受损后,与之相应的中枢神经元转而对其他频率的信号产生反应,因此,推测原来固定的编码和解码关系被破坏,造成言语识别能力的下降。

3  听觉剥夺效应的发生与听力损失程度的关系

    目前的研究表明听力损失的程度与听觉剥夺效应的发生存在联系。言语识别率下降的程度则因人而异,听力损失越大,言语识别率下降的程度也越大。

4  听觉剥夺效应发生的时间

    由于前后测试的间期可能为几个月甚至几年,所以听觉剥夺效应发生的确切时间尚不清。许多患者不清楚自己听力开始下降的准确时间,因此也很难确定听力下降时间的长短与听觉剥夺效应发生的快慢之间的关系。目前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年龄因素会影响听觉剥夺效应发生的时间。

5  听觉剥夺效应的恢复及预防

一些双侧对称性耳聋而单耳佩戴助听器的患者,在另一只耳也接受助听后原来下降的言语识别率逐渐上升,甚至可以恢复到起初的水平。这个现象引起了听力学家的注意,通过研究发现部分听觉剥夺效应确实可以恢复。
总之,听力工作者认识听觉剥夺效应这种现象后,在指导听力康复中对高危者采取双耳助听,不仅可增加言语识别率,还可抑制听觉剥夺效应的发生,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更重要的在于较好耳听力突然下降后(如突聋、手术后恢复期或永久性听力丧失等)较差耳有足够的言语识别能力承担言语交流的任务。我国现助听器佩戴率仅1%左右,而发达国家则达30%,关键的一个原因在于对助听器的使用存在一些误区,没有认识到听觉剥夺效应在听力康复中的重要性。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文章 返回